咨询热线:0755-83554214

销售热线:13415391180

千年一脉 古韵新风 看科学技术手段如何化古老为时尚→

  中华文明5000多年源远流长,散落在大地上的遗址,深藏在洞窟中的壁画,静静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如何将他们背后的故事生动解读?怎么样才可以让蕴藏其中的厚重历史直达观众?科学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让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及装备,共同构成推动文化创新的矩阵。化古老为时尚,化小众为大众,时空界限就此打破,全新体验就此呈现,正是“与古相悦再造功”。

  如今,厚重的敦煌洞窟也能借助科技的力量走出“深闺”,来到公众身边。运用数字照扫、物理渲染、动态光照等前沿科技,敦煌藏经洞及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被搬到了展览现场。打破时空界限,在这里即可体验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通过角色扮演,变身为其中的一个人物,见证数字藏经洞从晚唐、到北宋再到清末的重要历史时期,感受他厚重的历史。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俞天秀:所有的树木,周边的环境、人物、服饰都经过历史的考证,然后我们经过二次的加工创作出来的。有很多的内容,我们是复原了1000多年前的场景。

  不仅可以代入角色在数字藏经洞中穿越历史长知识,基于敦煌石窟丰富的数字资源,观众还可以在展览现场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走进”莫高窟第285洞窟,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打破时空束缚,穿越到1400多年前的壁画世界,了解壁画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俞天秀:因为洞窟壁画它是静态的,你如何把洞窟壁画的元素给全部剥离出来,再复原出一个场景,让人觉得这种场景配上声音,配上视觉,再配上这种整个对节目的一种感受,这样一个时间段他对这一个故事的体验度会更加的深刻。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是现存最早有明确建窟纪年的石窟,也是敦煌早期洞窟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之一,目前并未对外开放。要想一睹洞窟真容,除了可利用穿戴设备沉浸式体验285窟精美绝伦的壁画。您还能登录“数字敦煌”官方网站,随时随地一键体验,自由探索上百个洞窟知识点,了解第285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国庆长假,各地的博物馆又将迎来大批的游客,今年7月底,才开馆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许多文博爱好者不二之选。青铜骑兽顶尊人像、倒立鸟足顶尊神像、满口牙璋纹饰的猪鼻龙、黄金面具等600多件首次展出的文物惊艳亮相。这些新亮相的文物有很多都是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修复完成的,和一般的博物馆不同,游客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文物修复的真实过程。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余健:按照我们传统修复来说的话,肯定要把它全部变形的部位给它矫还,然后这个残缺的部位,我们按照距离比例,做一个这种给他去卡,这样的话这边能够复原。

  作为三星堆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平台,几面玻璃墙将这里分成了两个区域:文保工作区和游览参观区。以往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如今得以亲眼看见,这也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游客 葛增明: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将古代的这些非常有想象力的一些作品,更加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

  游客 郭延丰:这样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能够让我们正真看到它出土时候最初始的样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余健: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开放式修复馆,让游客用这种沉浸式的方式,能清楚看到我们的整个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从大学毕业进入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余健就一直在和文物修复打交道,跟着馆内的老师傅们一起,他先后参与修复了包括青铜神树在内的3000多件文物。这在全国文物修复领域都是极为难得的经历。

  在三星堆新馆中,能看到不少新鲜的器物。你能看得出来吗?这几件展品是真实的文物进行拼对后,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来的。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余健:我们面前这件青铜器,是我们的一个青铜骑兽顶尊人像,这件器物是我们的一件跨坑拼接的器物,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它其实分了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是我们下面的一件青铜大神兽,然后顶上这一块就是我们的一个顶尊跪坐人像,这两件器物,它分别出土于不同的两个祭祀坑。那么这两件的原件分别在我们的左右两边的展柜里面,那么这一件器物也是我们通过3D打印的方式,给它进行的一个模拟复原的展示。

  通过数字化虚拟修复技术,在电脑中完成了两件分离文物的拼对和修复,再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原比例的复制品实际拼接。青铜鸟足神像、青铜骑兽顶尊人像等珍贵文物的完整面貌,得以真实呈现,让大家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中,随处可见科技手段与文物展陈的融合,采用裸眼3D技术复原出的考古方舱,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考古现场。投影仪矩阵无缝融合技术,将二十多个高清画面融为一体,为观众流畅再现三星堆古城遗址画面。展厅中青铜神坛等重器,则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绎,让观众能够直观地体验到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内部构造的精妙之处。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余健:我们所有的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不光是要有传承,有大国工匠这种文物修复技术。同时我们要有一种开放式的理念,多学科融合。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看见我们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目前存世的16万片甲骨中,碎片占90%以上。在文物修复领域有一门“绝学”叫作“缀合”,就是将这些甲骨碎片有序拼接起来。早期的研究者只能把甲骨上的纹路拓印下来,再将拓片逐个拼对,工作量巨大。尤其需要研究者要有深厚的古汉语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功底,这也是对甲骨文的再发掘。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被运用到甲骨文研究中,地处甲骨文发源地的安阳师范学院,拥有国内唯一的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甲骨文信息处理人才创新团队,建有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已经成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甲骨碎片进行自动缀合。

  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字形识别与分析研究室主任 张展:这个是程序在做甲骨碎片边缘的匹配拼接,看一下,它的位置在移动,它的距离也在变化。大概两分钟就能够找到。它给我们筛选了几种可能性,大概从1500片左右,筛选出300多片。

  计算机筛选后,张展根据颜色、甲骨文的书写方式,对拼出的骨片进行第二步验证,从300多片里面选择出最匹配的。

  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字形识别与分析研究室主任 张展:都会在前十个或前五十个范围以内,就能够找到一组匹配的。

  此外,还有甲骨三维立体录入,甲骨文智能识别等一系列数字化新技术的应用,突破了甲骨文研究中许多人工没有办法解决的各类难题。随着甲骨文研究不断深入,一系列趣味横生的甲骨文推广项目应运而生,“了不起的甲骨文”是今年4月份推出的一款小程序。能轻松实现随时学习、参加挑战赛、360度观察甲骨。新技术,融入新创意,古老的甲骨文也变得妙趣横生。

  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永革:这个小程序,主要是通过游戏的环节,一些动画让中小学生或者大众能够近距离了解这个甲骨文。

  当前已经出土的甲骨分布在全世界十六个国家。下一步,实验室还将加快实施全球甲骨数字化回归计划,在科技的加持下,更好地守护传承甲骨文,推动甲骨文研究不断地揭开中华文明的密码。

  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武则天曾在此登基称帝,功能类似于北京的午门,也是接见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万国来朝的地方。而这座博物馆,就是在应天门遗址的原址上复原重建的,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这里除了能参观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的雄伟壮观,还能体验下《唐宫乐宴》沉浸式演绎,带您“穿越”回唐朝,这也是近年来洛阳发展沉浸式文旅项目的新尝试。

  进入《唐宫乐宴》角色扮演的游客能随意挑选一身喜欢的汉服,随机抽选四大阵营人物,通过完成剧情任务,体验当年的诗、乐、茶、礼、服饰、舞蹈等文化内容。剧情中还会“邂逅”狄仁杰、上官婉儿等唐朝“名人”,深度互动。

  近年来,慢慢的变多像《唐宫乐宴》这样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在洛阳出现,洛阳博物馆推出了《时裳·武则天》的特展,梳理了大唐盛世人们的衣着服饰发展变化脉络,将典型的传统服饰进行了精确复原,展现了从唐代贞观至武周时期近百年的时尚变迁。同时,《时裳·武则天》还配套有“T台走秀”、胡姬酒肆情景剧等方式,将历史背景和文化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吸引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沉浸式感受民间传统文化。